欢迎您访问

梁山县人民法院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院文化

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14年05月13日

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

翟亚坤

最美好的品格,最高尚的情操,应当像水一样,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;君子不但要有超凡的济世才能,还要有高尚的品德,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。“上善若水,厚德载物”,作为中华美德的高度概括,这两句话历来成为仁人志士所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。正是如此美德,使中华民族拥有柔中带刚、坚不可摧的强大生命力,得以雄居世界的东方。

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发展史,就是一部追求“善”的历史。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“仁义礼智信,温良恭俭让”,都是在劝诫人们向善、从善。我们从事的是法官职业,我们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办理案件来矫正和恢复正义。多办案、多办好案,这就是我们所能具体做到的“善”,这就是我们为践行和弘扬社会公德所能做到的贡献,我们愿意为人民、为国家多做“善事”,积“小善”为“厚德”。就在我们梁山法院,有一个优秀的法官群体,用他们的辛勤努力为我们年轻法官树立了榜样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他们将智慧和良知凝聚成公正的砝码,用无私的奉献在司法实践中昭示着法官的上善和厚德。

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圣贤的经典,和身边榜样的力量,都让我们深深明白,修身立德、自强不息,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,有德有能,修身自好,方能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法官,是正义和道德的化身,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、深厚的法学功底,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,不仅要有独善其身的个人修养,更要有兼济天下的豪情与勇气。我们的职业是特殊的、是光荣的,我们必须正直坦荡,表里如一,我们不仅要修炼扎实的个人品德,更要恪守法官职业道德,不屈从,不迎合,不附和, 远离腐败和庸俗,保持内心的司法良知,维护法官的道德底线。从我们面对着国旗宣誓的那一刻起,我们的工作就没有个人的得失,只关乎人民的利益。法槌起落、案卷翻飞,一次次的铁案封尘,不会有掌声、不会有鲜花,也不会有人喝彩。我们只有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,用默默无闻的工作撑起司法审判的脊梁。

“只有在人民中活着的法才是唯一合理的法。”我们深深地明白,我们的司法权来源于人民,我们必须依靠人民、服务人民,以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的感情、一样的方式、一样的态度,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司法服务。我们在办案实践中,经常有这样的体会:你如果真心对待当事人,这个案子就好办很多。这种真心,也许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,也许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,就能让他为之感动。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,彰显出的是司法的人文关怀。对待当事人,只要我们真心实意,他会理解法官,相信法官,会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与为民的温情。我们要把职业道德像丝线,编织在性格里,像小河,流淌在日常生活中,只有这样,才能把“法官”这个称呼,界定在“人民”之后,才能让“人民法官”这四个字熠熠生辉。

作为法官,忠诚为民、公正廉洁,是我们的人生哲学。回到家里,我们就是普通人。家庭,亲情,永远是最温暖的字眼,最安心的所在。百善孝为先,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,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“孝”的宏愿,相信来日方长,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、衣锦还乡的那一天,可以从容尽孝。可是我们却忘记了人生的短暂,忘记了时间的残忍,他带走了我们的青春无邪、带走父母的健康活力,只留下两鬓的白发,或许更留下满腔痛悔。

我读过一个绘本故事,叫做《爱心树》,简单的画面,简单的语句,却让我几乎为之落泪。这个故事说的太像父母和我们自己。我们就像故事里那个小男孩,在对树的索取下长大,长大了,却离树越来越远。直到有一天我们回到树桩身边的时候,才发现在这个世界上,还有一个树桩可以让自己靠着歇一歇,抬起头还有一声妈妈可以叫,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!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!所以,尽孝,请一定要趁早,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陪陪父母,不要等到永远后悔的那一天,留下终生无法填补的遗憾。

同伴们,我们是法官,我们以法律作为终生信仰,刻于灵魂深处。我们的上善若水,我们的厚德载物,归根结底就在我们的法官生涯当中。我还年轻,我还没有说回首往事的资格。但我希望,当我走到生命的尽头,回忆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的时候,可以无怨无悔的说,如烟往事俱忘却,心底无私天地宽。对于国家,对于人民,对于世间万物,我们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奉献的,唯有青春、热血、辛勤和汗水,尽我所能之后,方能无愧于心。

关闭